个人消费与公司支出混同?掌握这些技巧帮你避免税务风险!
来源:
|
作者:AI税务师
|
发布时间: 2024-06-07
|
21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实务中,将个人消费与公司支出混同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往往比较普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老板不懂财税,认为“我的=公司的”;
2. 相关人员揣着明白装糊涂,混淆公私支出的操作没被查过,持续抱有侥幸心理;
3. 报销审核制度制定、执行不到位导致的私人支出混入公司支出。
而随着近年来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关处罚也逐渐增多。

相关处罚

广州某公司今年因在2022年期间将法定代表人发生的个人消费支出列支企业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未作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税务局追缴少缴的企业所得税,并根据欠缴税款做出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风险与防范
除了上述企业所得税的罚款之外,企业将高层的个人消费支出放入企业费用这一行为,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涉及的税务风险?
答案是肯定,本文将从个人消费支出混入公司支出的角度出发,逐步展开讲述其中可能涉及的风险:
1. 股东、法定代表人、职工等个人发生消费支出,开具公司抬头的进项发票,虚列费用,进行税前扣除,同时用于进项抵扣。其实质为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所得税不得进行税前扣除,增值税进项税额需要转出,存在虚开发票、虚构成本费用的风险。
2. 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对象的个人消费支出,根据税法规定也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例如:对股东个人的消费支出,应视同股东分红计缴个税;职工发生的个人消费,视同工资福利,归入工资薪金缴纳个税;
3. 上述因少缴纳税款产生的罚款、滞纳金,在税前无法扣除;
4. 股东或法定代表人挪用公款用于个人消费的行为,认定构成财产混同,需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等
1.改变固有思维和错误意识,认识到个人消费与公司支出混同的危害;
2.深入学习相关税种,了解混同费用对税款缴纳的影响;
3.规范企业的报销制度,加强制度管理,避免出现以公谋私的现象;
4.合理运用工具,对风险进行预警,防范于未然。

预警指标设计
针对个人消费与公司支出混同的风险,税安智能税务服务平台设计以下指标工具,帮助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0
以发票数据为取数依据,对与个人消费有关的敏感品类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金额大小及占比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初步分类提示。
同时,该指标提供发票穿透功能,帮助用户有针对性、有方向地对其中的几笔费用进行深入的检查。

判断是否真实存在个人消费与公司费用支出的混同,并进一步对其中可能涉及相关税种进行处理,帮助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财税风险应对
(1)首先应该明确区分用于股东、员工的个人消费支出,然后对已抵扣部分税额及时做进项转出处理;
(2)若是用于客户个人的消费,则应该做视同销售处理。此时进项税额可抵扣。
区分不同情况分析:
(1)给予职工的满足福利性消费的支出,准予税前扣除;
(2)为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消费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3)“业务招待费”相关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和当年营业收入的5‰孰低进行扣除。
同样需要区分不同情况分析:
(1)满足公司福利性质支出的,应归入“工资、薪金所得”计征缴纳个税;
(2)为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消费支出,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3)向客户无偿赠送礼品的,除属于消费积分兑换等与实际消费相关的活动外,其余则需要按照“偶然所得”扣缴个人所得税。


总结
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主体,其财产应与股东分离。做到账务清晰的同时,还能够降低财税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